孟正跳级、徐老师送资料、孟正编写试卷等细节,记者都问得比较细。这位记者很注重对被采访者内心世界的挖掘。
孟正原本想把功劳都归给徐老师、赵校长等人,但考虑到自己现在的生理年纪,他嘴里说出来的话要是太官方了,这反而显得有些假啊,不知道的人还以为徐老师给他准备了采访稿呢!孟正就换了一个角度,重点说了自己的家人。
他故意用一种满带孩子气的口吻说,如果他的爸爸妈妈当年有学习的机会,妈妈说不定能成为外交官一类的人才呢,爸爸也可以成为一名优秀的高级技工。可是,他们都被当地的教育耽误了。这是个体的遗憾,也是整个社会的遗憾。
说着说着,孟正想起了自己重生前的经历,心里忽然生出了很多真情实感。
城乡资源共享了,教育资源均衡了,乡下孩子的升学率升高了,这是大家都能看到的。但还有一些沉淀于内心深处的感触,却是除孟正这种有过类似经历的当事人所无法准确描述的了。
在重生前,孟正先考上县重点,然后顺利上了重点大学,顺利毕业留在大城市工作,顺利找到了一份年薪不错的职业……在很多人看来,孟正就是一个天赋型选手。可孟正自己从来没有这么认为过,他始终认为自己是勤奋型选手。
也许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处在中二期的他曾经把自己当做天才过。可一进入县重点,他就发现,其实他远远不如身边的同学。县重点里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是县里人,只有百分之二十是从下面乡镇里考上来的。孟正作为这百分之二十中的一位,他的英语口语不标准,他没有书法、钢琴等特长,他没有摸过电脑也没有吃过麦当劳,他的袜子已经洗褪色了,衣服的内衬上还有破洞……
他唯一的优点就是成绩好,却也不如县里的这些孩子好啊。就连他引以为傲的成绩都给了他一些打击,明明以龙山初中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县重点,但在县重点内却只能排在两三百名之后了。于是,孟正的情绪难免受到了一些影响。
不过,孟正自小跟着父母耳濡目染,孟爸爸和孟妈妈都很乐观,他从父母身上学到了很多,所以这种不好的情绪并没有让他崩溃,反而全都转化为了前进的动力。但他记住了刚入学时的这种什么都比不过别人的心情。即使后来他加倍努力地读书,成绩慢慢从年级两三百名追到前一百名,又追到了前五十名,甚至还追到了前十名……他依然没能忘记那种什么都比不过别人的沮丧心情。
在孟正刚刚参加工作时,同办公室的几位前辈就对他非常满意,曾对他说:“孟正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