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
东南沿海地区自宋元时期经济开始兴起,到明清时期最终成型。鸦片战争之后,沿海大量的城市被开辟为外埠口岸,洋人的到来带来了新技术跟新思想,加上东南沿海城市的便利交通条件。使得这些地区迅速的超过了国内的绝大多数省份,尤其是西北内陆地区,成为了中国最富庶也是最重要的经济区。不可否认,现在东南沿海地区逐渐成为支撑中枢财政的主要地区,欧战爆发前或许它们在工业实力上较之李汉曾经控制下的西北十省可能差一些。但随着欧战的爆发,东南沿海地区的金融业棉纺织、粮食加工、矿产出口等等轻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超过了西北地区,甚至第三产业中的服务业跟物流业都诞生了萌芽。
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东南实业界的实力进一步增强,组成东南实业界的那些清末立宪派的乡绅们也多少转变了些心思。毕竟他们中不少人都有着地方议员的身份,中国几千年来的官本位让商人一旦有了钱,除了想要更多的钱外,还想在政治上走远一些。他们渴望利用手里的巨大资本损取更多更长远的利益。
中枢政府这几年跟国内实业界之间的矛盾并不少,最主要的还是来自于‘第一个国家五年工业计划’。根据1915年这一规划出台时政府的宏观预测,到19年底的五年间。政府每年将拨发财政拨款不低于两亿元用于发展一些大型、重型工业。但是这块巨大的蛋糕,国内实业界却很少吃到。原因无它,以来政府投资的数额巨大,一般实业家没有那个能力参股;二来涉及到大量的军事工业跟国防工业,在是否向民间资本开放问题上,现在内阁各部之间的争议不断。
有汉冶萍的前例在前,任谁也不敢再让民间资本参股这种事关国本的国防军事工业。要知道当年日本人可是花钱从中国的那些参股商人手里购买了不少汉冶萍的股份,再加上盛宣怀的贷款,最终使得这家亚洲最大的钢铁托拉斯成为了日本人侵华的工具之一。
一五计划中,东南沿海地区得到的工业规划项目只占到了总体计划的一成五也是令东南实业界不满的一点。这政府出钱出力大建工业是好事,任谁都知道这是能富裕一方、强盛一方的好事。可是凭什么财政大家都要掏,最后建设的工厂却都在西部地区,反而东南沿海只得到了几座船厂跟飞机、汽车厂的规划。在东南实业界的商人看来,沿海地区相比内陆地区更有优势,无论是人力资源、财力资源还是进口海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