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里是刘公岛,前面没多远就是威海湾了吧!”
放下了望远镜,山屋他人口中喃喃自语。
一支规模庞大的舰队正在这浊浪治天的海面上挣扎前行,航向正北。成两列纵队,其中作战舰艇居多数,剩下的都是运输船跟运煤船,所有的船只上都悬挂着旭日旗。
这是日本支那特遣舰队的主力,几乎云集了日本海军大半的战斗力,向刘公岛方向航行,虽然海况恶劣,但是并没有影响到舰队的航速,现在的整个舰队的平均航速超过十一节,这几乎已是那些运输船的航行速度极限了。为了跟上主力舰队,那些运输船都拼命的向锅炉里添加煤炭,烟自己喷出的滚滚黑烟直冲云霄,很远都能看见那弥漫在海面上的黑烟。
“嗨,将军说的不错,那里正是刘公岛,帝国海军中兴的地方!”
山屋他人旁边,一个长相白净,看上去约莫三十来岁的年轻日本海军少佐接话道,话中难掩激动跟得意。
从威海港东眺,在烟波浩渺的海面上,远远可以望见一座耸峙的小岛。朋友告诉我,那就是刘公岛。威海海口南北走向,海岸线均匀前伸,形成了一个半月形的海湾。从高处俯瞰,那海湾极像慈母舒展的双臂,刘公岛就坐落在两只手臂缓缓围拢的胸前。1888年,北洋海军成军时,在岛上设电报局、水师学堂、建北洋海军提督署、铁码头,成为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的诞生地。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就发生在该岛东部海域。
在民国近代史上,刘公岛注定将成为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因为就在二十多年前也就是1895年的2月14日,大清国的北洋海军在这里向侵略者签署了《刘公岛降约》。10艘北洋海军的军舰,全部换上了日本国的旭日旗。仅余的“康济号”被解除武装后,装载着丁汝昌、刘步蟾、杨用霖、戴宗骞、沉寿昌、黄祖莲等6位北洋海军将领的尸棺,黯然离去。
中日甲午之战以侵略者的胜利、被侵略者的惨败而告结束,曾威震海内外的北洋海军全军覆灭。两个月后的4月17日,在大清朝二人之下亿万人之上的李鸿章,于日本的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署了《中日讲和条约十一款》,俗称《马关条约》。《条约》名为“中日讲和条约”,实际上条条款款都令中国人蒙受着巨大羞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