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二是官家的府学。”
他用诙谐的言语讲了一些两所书院的“恩怨情仇”,这次不过是那万年老二受了刺激,欲来与他们崇山书院再争个高下。
“明年下场的学子均不参与此次比试。”防人之心不可无,几场比试万一被人摸清了底细,被针对可怎么办。比如甲某擅长从礼义角度出发破题,他们找出数个专精此道的人来参考,那么甲某本来出众的文章是不是就变得不那么出众了。
众多学子也不是不知轻重的人,不过一场“友谊赛”,自然比不得乡试重要。但是这比赛也关乎着书院的颜面,派去参赛的人总不能太差,至少也要能赢了才是。
这比试分三天,第一场是比默书,顾名思义就是比谁背书背的更多、更好,为了公平起见,这背书的范围限制在四书之内,所以就由丙级的学子参加,双方各派四人,四局三胜。
第二场比的是诗赋,考到秀才功名的人,作诗应该都不在话下,这比试也是各出三人,共比三轮,随机命题,随机出人。
第三场比的是“辩”,由两个书院各出一题,双方学子论道。这才是这比试中最精华的一场,也最能看出学子的水平。
袁院长要各年级的夫子自行决定这参赛的人选。
可别以为没人愿意参加,恰恰相反,这是人人都想要争着去的。两个颇有名气的书院的比试,算不得一件小事,比试中胜出的人自然能得到扬名。
当日能来点评的也都是当世大儒,若是他们表现好,恰好被哪位大儒看上收成学生,岂不美哉。
在科举时,颇有才明的学子会更有优势。因为名声在外,考官多考虑一二,免得被人拿来说三道四。所以,不少学子都会想办法为自己扬名。这比试可不就是扬名的天赐良机。
左言不能参加,杜领航不想参加,他现在得了美名,都要被人归功于他那卖女求荣的父亲;再者,一个纨绔或许不引人瞩目,但是一个前途无量的才子可就不一样了,威武侯可不见得愿意他有本事。
徐京墨对第一、二场没有兴趣,第三场估计是选甲级的学生去,所以想来这次比试他们三个只要当好观众即可。
还没等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