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晚都是饿的,家里兄弟姐妹又多,粥永远不够喝,每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体会到‘饱’的感觉。你们知道我们中国十三亿人口,啊不,现在是十四亿了,能吃上饱饭,应该感谢谁吗?”
这次很多人都异口同声答上来了:“袁隆平爷爷。”
“对,袁隆平院士,还有一代又一代像他一样投身水稻研究的人。袁院士就是农学系的学生。他原本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员,亲身经历了 1959 年到 1961 年的饥荒,立志要用农学打败饥饿,让中国人不再受到饥饿威胁。在经历了十多年的坎坷研究之后,他终于在 1975 年正式育成了杂交水稻。一直到去世前,袁院士还在不断改良品种,提升亩产。”
春天的阳光照在朱教授粗糙的脸上,眉目间满是高山仰止之情,他认真对学生们道:“这就是农学人。我们农学人,要永远把老百姓的饭碗端在心上。”
此时此刻,春风拂面,田地里刚刚亲手插秧的秧苗冒着生生绿意,苍耳的内心莫名涌起一股澎湃。她没想过农学是这么了不起的学科,可以喂饱十四亿人,其他任何一个学科,都不会有这么伟大的贡献吧,而自己学的就是这门学科。
可是很快,这股澎湃又消退了:袁隆平爷爷是伟人,自己绝不可能做出他那样的贡献,自己只是一个末流农校大专的末流学生,哪能算得上什么农学人。何况老百姓的饭碗已经有人端起来了,她和外婆的饭碗却只能靠自己。
苍耳环顾四周,并没有人表现出太大的情绪,或许大家也都觉得事不关己吧。
没有人给出回应,朱教授似乎对大家的反应稍感失落,但又好像已经习惯了,他无奈地笑了笑,站起身:“好了,孩子们,都饿了吧,吃饭去吧!记得,从今往后一定要把碗里的米吃干净啊。”
说完,他推起自己的独轮车,默默离开了。
“晚上七点,第一次班会,所有人都要来,别迟到!”小黑大声叮嘱大家。
身上的酸痛还没恢复,躺了十几分钟后感觉更没力气了,同学们撑着地、相互搀扶着从地上站起来,慢悠悠往回走,但不是去食堂,而是回去洗澡换衣服,毕竟顶着这一身泥,食堂都不会给进。
苍耳正看着朱教授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