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梁山伯与祝家八子英台都是尼山的学子,听闻他与祝九娘子又为秦晋。有尼山之故,他无法看着他们死亡而无动于衷。因此,他来了。桓伊站在堂前,祝母连忙擦泪,请他内堂坐下。今日此来,无论祝氏一门作何想法,恐怕都不得不按照桓伊的意思办了。于是,传到姜晨手中的奏折成了这般模样。“臣桓伊叩上:上继位以来,长理兵事,志于收复北地,统一**,黎民之幸也。臣受任下理杭州,卜任太守一位半余年也。臣乃外臣,且无大才,内不能比相治国,不能比将平乱,实为愧也。今臣治下上虞祝氏,岁贡之外,愿献粮草万石,金银万两,下民千人,以为心意。祝陛下大破敌军,凯旋归来。上虞祝氏,为国为民,一片赤诚。国乱之际,倾尽心力,无有怨言。微臣斗胆,请封祝氏一门忠义之名,以资奖赏。”挽莲接过来看完之时,都不知如何表达心中的……大叹,“当初看桓伊,真乃正直良善无比。一心沉醉乐工,不通他物。”今日一看,他拿了姜晨一堆空头衔套了金银粮草……佩服至极。挽莲看他毫无意外之色,“公子,你不会故意派桓伊去杭州的?”姜晨一笑,挽莲还以为他要解释了,姜晨说,“你猜。”挽莲:……等物资到达,才知,这万石粮草,粮与草各三万石,这万两金银,金一万两,银十万两,下民千人,八千余人。挽莲沉默良久,道,“桓伊莫不是把祝家搬空了?”据他调查,祝家左右也就这些了。祝家若是一头羊,桓伊这一手捋下来,毛再厚的羊也得秃了?去祝府谈判的桓伊:“金银终乃身外之物。与其日后被查出万人佃户,不如现在壮士断腕。要一时富贵,还是长久平安。祝氏存亡全寄于夫人之手,还望祝夫人多加斟酌。”此事之后,祝母忧思过重,撒手人寰。梁山伯自裁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