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123吨。而且阎锡山藉此机会淘汰了原来的一些落后设备,使得太原兵工厂的技术水平在国内首屈一指。将太原兵工厂与巩县兵工厂合并后,豫西苏区本就国内领先的军工生产自然更是如虎添翼。另外还有一个好处,太原兵工厂的弹药大多是日式口径的,抗战开始后随着缴获增加,人民军队装备的日式武器也会越来越多,有了现成的弹药生产线,无疑是很大的便利……但对于太原兵工厂生产的那些枪炮,胡卫东实在有些看不上眼,除了一部分生产弹药的设备,其他的都得进行多少不等的改进以转产二四式半自动步枪等新产品,这也导致红八军团直到次年才开始享受到太原兵工厂缴获设备的福利。但不管怎么说,得到太原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后,胡卫东终于可以发挥他在制造火炮方面的专业优势了,考虑到抗战在即,从头研发太费时间,胡卫东还是如众多穿越里写的那样,直接选用了那些现成的方案,而身为后世顶尖的火炮专家,只要机器设备满足要求,生产出样品仅仅需要十天半个月而已。胡卫东穿越的时候中国的火炮已经堪称世界一流,尤其是在性价比、可靠性与威力这三个方面更是公认的世界第一。可惜由于这个年代的科技与工艺水平达不到要求,与成本等其他因素的考虑(比如后世铝很便宜,而这个年代很贵,电力同样如此。),那些最新型号现在基本都没有进行工业化生产的可能,只好往前推一些寻找可用的型号。由于身管火炮对钢材质量与锻压设备的要求较高,连无缝钢管都不能生产的苏区目前纵使勉强生产出来,经济上也不划算,因此胡卫东很自然地将重点放在了要求较低的迫击炮上,主要是60mm、82mm与120mm这三种经典口径,其原型分别为pp89式60mm迫击炮、pp87式82mm迫击炮和w86-120mm迫击炮,后两种需要稍作改动,而经典的pp89式60mm迫击炮早就可以生产,只是那时巩县兵工厂生产子弹的任务太重,没有足够的多余产能,少量生产不但成本过高,而且还会导致技术提前泄密,所以不如不造,但现在吃下了产能更大而且同样以迫击炮为主打产品之一的太原兵工厂,那就一切都没有问题了。只是由于设备运输与改造的耽搁,这三种被战士们分别称为“小红星”、“红星”与“大红星”的“红星”系列迫击炮直到36年下半年才开始批量生产……另外,以豫西苏区兵工厂现在的生产条件,后世被欧美列强贬称为“低技术、低价格、低素质人员使用”、但在世界范围却最受士兵、尤其是穷国士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