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炸机类似。轰-1的机体结构以非金属材料为主,对雷达波的反射率比金属外壳低得多,因此二战期间的雷达几乎无法发现,简直就是这个时代的隐形轰炸机不过由于活塞式飞机速度有限,高炮或航炮目视瞄准依然可以对其构成威胁,与后世的隐形轰炸机相比还是有所不如的。,这自然也是无法忽视的巨大优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改进设计的是两位苏联设计师,新的轰-1不可避免地带上了苏式风格的烙印。这一点从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来,轰-1对起降条件的要求低得匪夷所思。基本上只要找到一块砾石不多的平整土地,再用洛阳重型车辆厂由原来的洛阳汽车厂分离出来生产的巨型压路机滚一滚,一个可供使用的野战机场就形成了,耗时只需2-3天。虽然起落架的寿命因此大减,雨天也愈发被飞行员们憎恨注1,但在向沦陷区反攻时,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建成的无数前线机场却极大地保证了战斗前沿的制空权……两位世界级飞机设计师对轰-1原型机的改进思路十分清晰,即使胡卫东这个外行也是一目了然,而苏霍伊为何要对歼-1的原定设计方案进行大幅度的修改。胡卫东直到后来对飞机设计有了更深的了解之后才渐渐想通。原来,历史上的拉-5虽然与“蚊”式战斗轰炸机一样是木质结构,但两者之间却有一个极大的不同,英国人制造“蚊”式战斗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