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基础与科技条件差得太远,胡卫东真想下令对反炮兵雷达进行攻关了,他这个人形反炮兵雷达虽然牛逼,但即便组织和上级允许他亲自cao炮,一个人的力量在大兵团作战中也不可能产生多大的影响…不过俗话说“有得必有失”,日本陆军的战术改革固然大幅度地减少了敌军炮火与自动武器对其官兵的杀伤,却也导致鬼子的兵力大为分散,这就很自然地影响了日军对敌人的杀伤能力。对此,十五集团军是通过大量装备自动武器和火炮来弥补的(注1),而日军在这两方面却都是严重不足的,这可就太要命了胡卫东如今虽然还很年轻,却已经身经百战,对此多少猜到了一点,而且他很清楚世界上的战术其实并非是越先进越好,适合才是第一位的,就拿志愿军时期已经独步天下的解放军步兵班排战术来说,若是敌军火力不够强,它的效果甚至反而不如一些陈旧的步兵战术(排队枪毙战术后人看起来觉得很傻,但在前膛枪时代却是最合理的战术。),而如果己方火力也弱的话。问题就更加严重。…胡卫东的猜测在不久之后日军的进攻中得到了验证,虽然日军在攻击正面一次性地投入了超过十个野战师团、动用了1500多门火炮(掷弹筒不算在内),两者全都刷新了抗战以来日军单次战役中的纪录。但这次看似规模浩大的攻势却只持续了不到一个星期就完全失败了。面对十五集团军利用交换俘虏的这段时间抢修起来的运河防线,日军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伤亡逾10万人,却没有对任何一处敌军阵地形成有效突破,而十五集团军只伤亡了不到1万人就将所有过河的鬼子全都赶了回去。这次运河攻防战之后。被打出了心理障碍的日军再也不敢在不能保证制空权、炮火也没优势的前提下对十五集团军的坚固阵地发起强攻了不过,也不能据此就说日军的新战术一无是处,至少十五集团军的弹药消耗量确实大大增加了。与以前相比,平均消灭1个鬼子所需的弹药量几乎增加了2倍以上(也就是增加到原来的3倍还多),考虑到日军初次在实战中使用新战术,肯定还不够娴熟,将来想杀鬼子必然会比现在更难。事实上仅仅这么点时间,十五集团军利用交换俘虏的时间还不容易充实了一点的弹药储备就减少了差不多一半,但是日军作为进攻方。弹药消耗量很自然更大,再加上比例极其悬殊的人员交换比,率先退出战斗的反而是被十五集团军犀利反击吓住了的日本人。胡卫东之所以舍得一下子砸出去这么多弹药,理由却反而是担心弹药储备消耗太大,深知日本民族性格的他很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