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随着民国各地军事的基本上结束,几股势力的剧烈斗争正从原来的战争手段逐渐的转向更加黑暗且龌龊的政治.斗争。其中人员混杂又在民国建立之初被赋予了极大权力的参议院更是其中这么一处战场。早在四月初,参议院刚刚北迁之后,便围绕着参议院议员的所谓“民间选举参议议员”与“各省势力委任代表”闹起了风波。以前任议长兼浙江籍议员汤尔和以及帮助袁世凯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而获得了其青睐的江苏籍议员楊廷楝为首的立宪派议员大肆攻击原籍(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任命)议员,理由是理由是这些议员绝大多数系“官派”,不能代表真正民意。要求全部更换为“民选”议员。实际上背后却是因为党人出身的议员占了参议院的多数席位,以至于无论是代表着中央的袁世凯还是在地方拥有大威望的地方立宪派都比不上他们的席位。
这件事情最终导致林森未能解决而被迫离职,改由吴景濂上位就任议长。最终他提出了折衷方案——“新、旧议员陆续交替”。这个决策得到同盟会几位大佬的‘理解’,所谓的“官派”议员,同盟会占了大多数,各小党派跟风起事、名为反对“官派”议员,实际上却是对同盟会不满,因为同盟会占了太多的席位,导致分到他们手上的位子太少了!
最终,同盟会诸位大佬在果断的放弃了一些参议院地方席位,审议长及各部审查员和其它常任职员也全部重新改选之后,方才暂时以牺牲对参议院几个部门的控制权,暂时换取了地方派系跟小党派人士的满意,让袁世凯失去了借机插手的机会!
不过由于南京当时未考虑到地方省份的不满,导致不少地方籍的同盟会议员失去了到手上还没捂热的权力。不满与忿怒之下,同盟会议员生了程度不同的分化,总盟与地方分部之间涣散的趋向越来越明显。有的无视“党议”,自行其是;有的为了个人地位,不惜牺牲“党见”,大搞政治投机,成了唯利是图的政客;有的则不分青红皂白,不辨是非,一味以谩骂、攻击来谋求上位,徒然为反对派提供指责的借口。
袁世凯在看到同盟会内乱时心中的大喜,加紧了增强自己的势力。北京政局刚刚稳定没几天,他刚刚就任临时大总统,就迫不及待地设立“临时筹备处”,作为办事机构。所安插的50人,全部是他的心腹亲信,唐绍仪内阁成立后。他又将许多人员充实到各部,一方面牢牢掌控局面,另一方面对唐绍仪也起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