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才懂。”
“没这些文绉绉的东西,要怎么区分读书人呢。至于其他,愚兄以为存在即为合理。”
徐京墨觉得如今这科举虽然倡导务实,但是现实中,务虚总比务实多。想想也能理解,务实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有可能再付出无数努力之后依旧得不到好的结果。所以,更多的人才会想去做面子工程,至少“效果”的立竿见影的。
第37章 似是故人
第二场比试依旧是平手,看来这胜负全看第三场了。第三场的辩题,府学出的题目是“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崇山书院出的题目是“德治与法治”。
这两道题又如何不是一道题呢,袁院长与邹教谕看着彼此的题目,都有些无奈,这两道题其实也算是一道题。论人性的善恶,不是为了评价一个婴孩的好坏,而是为了佐证君王的治下之道,也就是德治或法治。
双方合计一番,就将这辩题改为:文帝废刑罚,行仁政,一十三年后国乱,此为何故?
第三场,对辩的是府学的陆鹏程和崇山书院徐京墨,日后名满齐朝的两个能臣在今日相逢了。
徐京墨才到临安不久,还没什么名气。众人看他年纪不大,很是疑惑,崇山书院怎么派了个年纪这么小的人来参比试。崇山书院的学子,至少在对外时是一致的,对旁边人说道,“他原是金陵人士,年方九岁便已经考上秀才了。”
陆鹏程其实也是今年才来临安,他随父母住在京都,回到临安不过是为了参加乡试,以他的学识这举人功名唾手可得。府学的学子虽不知背景,但见邹教谕等人对他都是客客气气,甚至有些谄媚,也就知道这人必是有些来头的。
陆鹏程主张的是性本善,对待善良的人自然应该实行仁政。
“孟子曾说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上》,是说水的的流向并不区分方向,最终都是从高到低;人的本性亦是如此,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如同水没有不向下流的。
徐京墨不赞同孟子的性本善,当然也不赞同荀子的性本恶。他认可的是墨子所提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