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素丝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
素丝说认为人性的善恶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后天的环境与教育所造就成的,就好像素丝下什么色的染缸,就成什么样颜色的丝。
开篇,两个人先说了自己对人性的看法,这基调。
陆鹏程说,“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正是这样善的本性去支配人的行为,才让百姓的生活得以更好。”
什么不忍人之心,这出自《孟子》的“四善”(也叫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
就比如,人会对路边的无父无母的乞儿产生同情心,于是去施舍于他;人会羞耻于自己为盗的行为,同时也憎恶他人为盗的行为;人天生就会否定了自身的优先权,就如同年幼的孔融会将大梨辞让给兄长;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会明辨是非对错,从而做出选择。
正是基于这四心,社会才会和谐,父慈子孝、邻里友爱不外乎如此。
陆鹏程是把孟子给读透了,不仅读了孟子,更读了孟子相关的诸多诠释著作。他这一番论述,在场学子无不认可。
轮到徐京墨了,他要怎么来论述呢?看着年级最小的他,有些人是期待,有些人则是不怀好意。
“四心之论,论仁者仁心,然仁、义、礼、智并非与生俱来。孟子亦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徐京墨选择用孟子之言反驳陆鹏城,这个典故出自《滕文公章句下》,是说接近好人可以让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让人变坏。
“故婴孩生来,初入天地间,未曾靠近赤与墨,又何来善恶之分?”
这一反驳极妙,台下学子几乎要拍掌叫好。
只见陆鹏程缓缓站起,开口道“北地之水进入寒冬,会结冰;然南地之水则不会。无论水是何流向,这结冰否只是因为水所处的环境变化了。”
人性本善,但是将婴儿放到穷凶极恶之地养大,那么他就会因为生长的环境,沾染上不好的习惯,也就是遇墨者黑。不能因为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就去否定人性本善。
这个辩驳更换了时空的概念,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